赵孟頫(1254—1322),字子昂,号松雪道人,又号水晶宫道人(一说水精宫道人)、鸥波,中年曾署孟俯。吴兴(今浙江省湖州市)人。南宋晚期至元初人,书法家、画家、文学家,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。
赵孟頫行草《相州昼锦堂记》卷署款延祐七年,即公元1320年,由此可以推出此件作品是其逝世前两年所作。
对于赵孟頫,估计也不用过多的去介绍了,喜欢书法的朋友估计都不陌生。赵孟頫一生留下来太多的书法精品,放在整个书史上也是比较少见的。
此幅作品是赵孟頫老年的一幅力作,按时间卷署推算的话,此时应当是67岁。
此幅作品也是赵氏书风最为成熟的一个代表性的作品。在用笔上方圆并用,斩钉截铁挥洒自如,虽然看似精熟,但并不会显得油滑流浮。
赵孟頫是二王的忠实的粉丝,也是帖学复兴,有里程碑意义的帖学大师。当然今天也有不少学者,对其书学造诣有一定的质疑。认为其书以继承为主,缺少创新精神,并且在用笔上过于甜美圆熟等等。
在书法界有争议也是很正常的事情,前段时间不是有一位当代名家批评王羲之来着,说王羲之缺少大气象,过于阴柔有脂粉气等等的。
其实书法的美是多样的,大漠落日是一种美,但小桥流水也是一种美,只是对美的感受不同罢了。人家本来就一文弱书生,你偏要拿抠脚大汉的形象来做标准,那也肯定是不行的。
赵孟頫的这幅行书作品,其实很好地诠释出他对帖学、及王羲之的理解。在用笔及结字上不仅能感受到羲之《兰亭序》及《圣教序》深入,也能感受到像唐代的李北海的行书上的一些特点。
此幅作品点画精到方圆兼用,流美且不失沉着。不激不厉似乎更合乎中庸之道的大美。
展开全文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